诗与真-关于卢梭自传作品的一种解析

文学乐 人气:1.93W

诗与真-关于卢梭自传作品的一种解析

自1762年卢梭于蒙莫朗西写了致马尔泽布的四封信,试图对自己的性格、为人作出解 释起,他的写作活动就开始从理论性著作和小说转向自传性的作品,先后完成了《忏悔 录》,《对话录》和《漫步遐想录》(注:此书法文原名为《LesR@①veriesdupromeneursolitaire》,徐继曾先生译为《漫步遐想录》,这是一个公认的优秀的中 文译本。但卢梭在“r@①verie”一词中灌注了颇为深重的内涵,译为“遐想”似乎显 得轻松了些。考虑到“r@①verie”一词在法文中与“梦”(r@①ve)同源,故似译为“ 梦思”更为妥当。)(下文简称为《漫步录》)。差不多可以说,卢梭晚年几乎把全部精 力用于塑造自我形象,向世人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这些作品(尤其《忏悔录》)因其截 然不同于前人的风格和极大的开创性,被推举为现代自传文学的鼻祖。

关于那些自传性作品中,卢梭首先而且格外强调的是它的真实性。在这方面他实在是 说得太多,这里只消引《忏悔录》题记的开头和全书结束时的一节,想必便足以代表:

这是世上绝无仅有、也许永远不会再有的像一幅完全依照本来面目和全部事实描绘出 来的人像。[1]

我说的都是真话;如果有人知道有些事情和我刚才所叙述的相反,哪怕那些事情经过 了一千次证明,他所知道的也只是谎言和欺骗……我高声地、无畏地表明:将来任何人 ,即使没有读过我的作品,但能用他自己的眼睛考查一下我的天性、性格、操守、志趣 、爱好、习惯以后,如果还相信我是个坏人,那么他自己就是一个理应掐死的坏人。[2 ]

要把不相信他的人“掐死”,当然是不太文雅,不过,也可以算是提出了最为坚决的 保证。

但自传有可能是完全真实的吗?卢梭自传作品真实性的限度在哪里?如果说,即使他努 力去追求也不能达到他所向往的真实,又是由于什么原因?这些都是饶有趣味的问题。 当然,对卢梭的表白表示充分信赖的人也是有的;在中国,由于卢梭研究的缺乏,这种 信赖是延续到久远的——前些年巴金在《随想录》中力倡“说真话”,便屡屡提及卢梭 的榜样。但这种信赖大抵出于不那么靠得住的感觉。

毫无疑问,卢梭的自传在许多地方表现了极大的坦诚。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写自己 好的地方还有所保留,写自己不好的地方却是和盘托出。[3]确实,我们通过卢梭的自 传了解到他的某些奇特的癖性,如性意识的早熟和性受虐倾向,了解到他曾染上的各种 恶习:说谎、偷窃、……等等。他无所忌讳地描述这一切,这在他的时代,尤其在 他已经跨入的上流社会中简直是惊世骇俗。在通常的社会心理习惯上,一个肯说自己坏 话的人总是被认为较为可信;也正是基于这一点,卢梭理直气壮地要求读者给予无保留 的信任。

但是,卢梭的这种坦诚,不能简单地看作仅是对其曾有过的生活经历的如实记述,这 里面包含着多重意义。正视自身的弱点乃至“堕落”,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骄傲;在 卢梭那里,它同时对贵族社会的以虚饰的雅致为特征的文化规范,显示出强有力的挑战 姿态。本来,在卢梭的时代,写一本书来谈论自己,给世人留下自己的画像,是地位显 赫之士才可以做的事情,而卢梭去做了;高贵的人们谈论自己,惯例是矜持的、优雅的 ,体现着贵族文化的趣味,而卢梭却在这里谈什么调情、偷窃。他闯进了他不应 该去的地方,搅乱了这里的传统与规矩,也毫不客气地羞辱了这里的贵人雅士。卢梭一 面津津乐道,甚至不无炫耀地谈论自己的带着下层社会无赖气的故事,一面嘲弄蒙田: “谁知道他挡起来的那一边的脸上会不会有条刀伤或者有只瞎眼,把他的容貌完全改变 了呢?[4]——这对贵族和他们的精雅而程式化的文化,是多么尖刻的责问!

当卢梭把“坦诚”变成一种炫耀、一种骄傲时,“坦诚”已经标志了一种道德姿态。 那么,它所揭示的内容不能够超出一定的界限——一个被揭示为极其丑恶的人,哪怕他 再“坦诚”,人们也无法接受他。换言之,卢梭在“坦诚”地写出自己的“坏处”时, 他对自己的德性已经有了根本的自信;或者,他只在某种预定的德性范围内表现他的“ 坦诚”。正像我们知道的那样,卢梭对自己的人格有非常崇高的评价。《忏悔录》一开 始就宣布,他将完全如实地写出自己的“卑鄙龌龊”和“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两面 ;他说,即使让世上所有人都在上帝面前同样真诚地披露自己的心灵,也没有人敢说: “我比这个人好!”这其实意味着卢梭认为自己才是世界上心灵最高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