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命教育探讨的论文

文学乐 人气:1.22W

摘要:大学生自杀和校园暴力不断发生在天之骄子的象牙塔内,因此,对大学生这种生命意识淡漠现象仅作心理化的理解和处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心理问题只是表面现象,对生命缺乏尊重,生命意义缺失和生命关怀的缺位才是其深层原因,生命价值教育已刻不容缓。本文试图通过树立生命教育意识和全人观念,提倡开设感恩教育、挫折教育等课程和讲座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生命意识。

大学生生命教育探讨的论文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生命价值观;生命教育

近年来,我国大学校园中自杀及伤害他人事件不断发生,这引起了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引发了人们对高等教育质量与价值尤其是道德教育效果的质疑。这些大学生对生命的漠视,使人们开始重新反思教育的功能以及教育和生命的关系。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是以人的生命为基础的,离开了人的生命,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育因为生命而存在,生命的生长需要才是教育的基本内容[1]。

1大学生自杀现象的现状分析

据网上相关资料显示:大学生自杀事件2002年29起,19人死亡;2004年68起,48人死亡;2005年至2006年增加至130多起。2007年5月的某一周,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农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所名牌高校接连发生自杀事件,在北京这一周被称为“自杀周”。2008年上海发生大学生自杀事件23起,19人死亡。

大学生自杀的数目如此之多,令人触目惊心,与此同时人们也忍不住问:“当今的大学生到底怎么了?”大学生自杀的因素很多,也十分复杂。当前导致大学生自杀的重要原因是学习和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从自杀的角度看,生命与生活之间的紧张是人生存在的一个基本问题,生命是生活的基础,生活是生命的体现,两者应是合二为一的。可是在人的现实生命中,生命与生活经常发生摩擦和矛盾,形成一种内在的紧张。生活中人们常常对生命产生困惑,甚至不明白自己为何而活,尤其对于那些只知道消费而没有任何社会压力的大学生更是如此。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没有远大的.人生目标,只追求现时的享受,追求“如何生活”,却不晓得自己“为何生活”。在他们的意识中,生活状态的好坏远远大于生命的存在,就这样,人的生命的终极意义被否定,生命的神圣性也结束了,自然而然,“活着”也不再具有它所独特的意义,死去似乎也不再令人惋惜。

2大学生生命教育不容忽视

大学生漠视崇高而伟大的生命,原因肯定有很多,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应归结于当代大学生缺乏生命教育从而导致生命意识的缺失。他们不能激活与形成对自身、对他人和对其他生命的尊重、热爱和敬畏之情,也没有培养出对个人、家庭、社会应有的责任感。叶澜说:“人的生命是教育学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2]学者张必中也有同样道理的一句话:“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元基点,没有生命谈什么教育。”[3]“生命教育”的思想及概念来源于西方,1968年美国人杰·唐纳·华特士最早提出生命教育的问题。西方国家的很多高校都开设有生命教育的课程,而且有专门的机构和组织对学生进行生命价值观的教育。当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工作也已经启动,但这一工作开展的还不够全面。大学校园里频频发生的学生自杀、他杀等暴力事件为我们提出了一个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如何有效地在大学生中开展科学的生命价值观教育。相关调查表明,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危机和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学业、恋爱、就业等诸多因素可能引起他们心理状态的失衡,发生自杀事件。可以说,如果这一现象不能得到有效扼制,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构建只是一句空话。

要减少甚至消除这一现象除了应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干预机制外,另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就是加强对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教育。

3大学生生命教育策略的提出

一部分大学生由于生命价值的缺失,使得他们在遭遇学业、就业等外在压力以及情感、人际困惑的时候,常常会感到内心迷茫,无所适从。许多学校通过设立心理咨询室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但从本质上来讲,他们的心理问题是由于缺乏对自然、对社会和对自我的正确认识,缺乏对生命和生活的敬重。他们无法在生命最需要力量的时候展示自己的力量。所以说,建构有效而科学的生命教育策略是一个系统的、整体的长期工程,结合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策略提出了初步设想。

3.1树立生命教育意识和全人观念

如果只把教育作为学生获得知识和生存竞争的工具,那么生命教育和全人教育就会自然而然地成为教育的盲点,这样就致使一部分学生缺乏基本的生命意识,不懂得珍惜自己及他人的生命,或者仅从功利的角度来审视生命。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感、有需求的活生生的人,不能仅仅把他们当作是学习的机器和生存竞争的工具,应该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和劳动教育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有尊严、有价值的人,这是教育的生命意识和全人教育观念的体现。“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1996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指出:“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于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4]

3.2强化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影响,使受教育者懂得知恩、感恩、报恩、施恩的活动。这不仅仅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和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文教育。我们从小饱受家人、亲友、同学、同事、国家、民族和大自然的恩赐,我们的个体生命并不完全属于我们自己,也属于他人,属于社会,我们的生死也与他们息息相关。如果漠视生命,选择轻生不仅会给社会留下遗憾,也会给家人和亲友带来无尽的悲痛,这是自私的表现。

一个人不仅要知恩图报、感恩戴德,还要施恩不图回报,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应该说,我们不仅为自己生,也为他人生。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大学生的社会成长成本在迅速攀升,我们更要经营、规划好自己的人生。如果大学生真正珍惜自己所处的生存环境,懂得理解生命、尊重自己、关爱他人,那么在他们周围弥漫的挫折感和无助感也不会这么深,自然而然,当今大学生的自杀率也不会有如此之高。

3.3加强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是教育者针对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利用已有困难或进行情境创设,使受教育者通过自身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耐挫折能力的一种实践活动。挫折是一种正常的、普遍的社会现象和心理体验,是人生发展的必经阶段,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面对。处理好挫折,就会越挫越勇,使挫折成为个体走向成功的契机;反之,就会怨天尤人,影响学习和工作,不利于个人的健康成长。大学生未曾涉入社会,大多一帆风顺,没有社会经验和生活阅历,害怕失败和挫折,一旦遇到挫折和失败就感到无所适从。然而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是永远一帆风顺的,这就需要我们经过多次尝试、不断努力,才能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因此,大学生要加强挫折教育,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它是大学生走向成熟的必需品,每个人都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积极坦然地面对挫折,而不能用自杀来逃避挫折。

总之,培养合格的高质量人才、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这也是现阶段高等教育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我们期待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每一个生命都灿烂,让大学生健康、幸福地生活在大学校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