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实践视域下的大学生主体性培育探析

文学乐 人气:1.5W
关于社会实践视域下的大学生主体性培育探析


  论文摘要:由于社会实践具有立体、生动、形象等特点,是新形势下培养大学生主体性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之一。本文分析了社会实践对大学生主体性形成的作用,对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中主体性体现的不足之处进行了探讨。

  论文关键词:社会实践;大学生主体性;策略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主体性是在主客体关系中生成的主体的规定性,“是人作为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相对于活动客体所处的态势而表现出来的功能性特性,即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主体是与客体相对的动态概念。而“人作为主体的规定性,是人同自然、社会以及他自身发生主客体关系中确立的”。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特征之一,由此,我们认为大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大学生在学习、生活这一动态的实践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作为人的本质的规定性。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体性是指大学生在经过一定时期的高校综合培养而在社会实践这个教育过程中所体现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社会实践是人类能动地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动态活动的总和。杜威说:“教育即是生活。”“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按照高等教育目标要求,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大学生深入实际、深入社会,直接感受社会生活,以社会理想和职业理想教育、劳动技能训练、科学素质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教育活动,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3]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检验所学知识,而且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发挥能动性、创造性,使大学生具备现代社会所要求的批判精神、竞争意识和协作素养。

  二、社会实践在大学生主体性培养中的作用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主体性的必要载体,而大学生主体性在青年群体中世界观的树立,全面素质的培育和加速社会化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
  (一)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面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国家教育改革的深入,在大学生成长的这条道路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竞争和挑战。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融入社会的能力,最好方法是把大学生引入社会,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所确立的主体性在自我与社会、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上找到合理的结合点。社会实践一方面让大学生把爱国热情转化为用所学知识报效祖国、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实际行动,使他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提高素质;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展示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大学生只有积极地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接触到生活实际,才可能找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差距,理解和支持改革的各项事业,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社会实践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不仅包括增长人的知识,还包括培养人的表达能力、操作能力、组织能力和自学能力、思维能力等。实践是能力形成的必由之路,真正意义上的理论学习也离不开实践活动,系统的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两者缺一不可,过分强调任何一方面都会造成教育过程中的失重现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其素质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一环,其意义在于,大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与社会的各个阶层进行广泛深入的接触、交流,从而充实、完善自己,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人际交往、改善人际关系的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应变能力,特别是组织能力、交流能力、分析处理矛盾的能力;总之,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使大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对环境的适应,心理的成熟度、能力的发展等各方面的素质都能得到全面的提高。
  (三)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社会化
  教育的过程其实是帮助大学生完成社会化,使其树立基本的社会意识,掌握基本的社会技能的过程,社会实践活动在这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社会实践中通过与人民大众的广泛接触,使其在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中了解国情和生活,实现与社会现实的融合。通过参加社会实践,认识社会,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为担当新的社会角色作好心理准备、思想准备和生活准备,提高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的各种能力,加速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在大学生看来,社会实践活动的最大优势在于把社会、课堂和受教育者紧密地连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使他们在社会实践中了解了国情、社情和民情,开阔了眼界,提高了动手能力,增长了才干,因而受到大学生的普遍欢迎。”

  三、当前社会实践在塑造大学生主体性方面存在的不足

  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这是近些年来我国理论界关注的重点,社会、高校、家庭对社会实践对塑造大学生的主体性的认知有了明显的提高,一些高校在社会实践的实务操作上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在内容和形式,组织管理和长效机制平台的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不足。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在形式固化,内容单一的现象
  当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普遍存在着形式单一,内容单调,没有创意,使得社会实践活动流于一般的教学环节,对大学生起不到塑造其主体性的效果。首先,在形式上,局限于一般性的实地参观考察,通常表现为:“上午车轮转,中午管吃饭,下午看一看,晚上又吃饭。”这样的参观考察,学生并不能够深入的进入到实践项目的第一线,也不能在具体的实践环境中去发挥自身的自主性、能动性。又因为没有具体的实践岗位,仅仅学习报告或了解文字资料,也就谈不上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了。其次,在内容上缺乏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实践内容失去实践目的的统领,常常出现“专业不对口,或专业对口但又不能亲自动手”的现象,使得大学生在实践中容易造成在理论知识层面表现为侃侃而论,而在实务的操作上又缺乏动手能力现象。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很难吸引大学生参加,并珍惜社会实践机会,也大大的抵消了通过社会实践塑造大学生主体性的实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