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研热"降温叫好 素质下降谁该反思

文学乐 人气:1.96W

日前,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5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全国多个省份硕士研究生招生出现未完成计划的情况。而今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又减少了6.5万人,宣告这场持续了20多年的“考研热”开始逐渐降温。

为"考研热"降温叫好 素质下降谁该反思

“考研热”确实已经持续了很多年,而且最近几年,考研和考公务员,已经成为很多大学生毕业生的必选题。每逢考研备战季,高校的教室人满为患,甚至一座难求。一些学生疯抢考研自习室座位的场景,已经屡屡被媒体曝光,成为高等教育残酷竞争环境的写照。

考研和考公务员热度升温,其实间接影响到了正常的本科教育。近年来,整个大学教育环境功利性太强,很多学生的时间都用在应付各种考试上,不去认真的研究学问,这造成了本科阶段学生整体素质的下降。

考研热之所以形成,首要的原因是本科学历含金量的大幅度下降。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精英教育,向进入21世纪后的大众教育转变, “大学生”一词的荣誉感急剧下降,毕业生就业难现象越来越突出,这就使得很多大学生不得不通过考研来提升自己的职场竞争力。考研热更多的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同时,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存在“避世”心态。很多本科毕业的大学生不愿意轻易走入职场,加入激烈的生存竞争之中,而考研成为暂时躲避社会的最佳选择。对很多学生来说,提升学问还在其次,关键的是考研可以让无忧无虑的大学生活继续下去。

实际上,抱有这样心态的学生,很难在学术上有所作为,而与本科生相比,他们的职场竞争力也未必有什么优势,很多研究生走向社会,工作能力并不突出,反而会出现“眼高手低”、自认清高的不良工作情绪。

因此,考研热降温,或许是一件好事。这说明了很多90后大学生开始逐渐偏向理性,不再看重虚高的学历,敢于走向社会去迎接挑战。同时,这也对众多高校的研究生教育提出了警示,很多导师,每天忙于各种应酬和不切实际的论文,忽略了对学生的言传身教,没有认真地带领学生做好学问,更多的是应付,论文抄袭的比例越来越高。甚至有报道称,一个导师带数十名甚至上百名研究生,这种所谓的研究生教育不过是在混学历而已,很难对学生的个人素质有所帮助。

显然,想要提高研究生的含金量,各高校必须要在专业化和精细化上下功夫,改变只追求数量而不顾质量的教育误区,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的品质,为社会培养“名符其实”的高学历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