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高中说课稿汇总七篇

文学乐 人气:1.59W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说课稿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高中说课稿汇总七篇

高中说课稿 篇1

一、说课题

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教材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题“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二、说教材

1、本框题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框题是哲学辩证法理论中一个重要观点,既是世界观又是上一框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的方法论,因此它是对上一框题的延续,同时学好这个框题也为学好辩证法的其它观点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它在整课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整体和部分的含义,系统的基本特征,理解整体和部分的辨证统一关系,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能力目标:用具体事例分析我们做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剖析生活实例,锻炼综合性思维,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全局意识和顾全大局观念,培养合作精神,增强集体主义思想,树立为集体做贡献的价值观。

3、教学重点:整体和部分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因为掌握了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对青年学生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系统优化的思维方法。因为这个知识比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但学好这个知识,对于指导学生的认识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三、说教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材料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讨论法

针对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四、说学法

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联系的含义

2.说明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导入:情景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唤起学生的兴趣是学习活动的基础。激发学生兴趣可采用设疑和创设情景的方式来进行。让学生阅读《太子丹赠手》故事,分析说明,手和身体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也离不开争整体,否则都不能发挥其功能。所以让学生重视整体和部分的联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新课讲授:讲议结合

第一部分是重点,我采用直观演示法和讨论法等突破重点。设计情景,事例导入,启发思考,层层诱导,讲议结合。

1、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从坐井观天和盲人摸象的典故中,让学生分析,整体和部分的区别,得出结论

青蛙错误的把头顶上的天空,当作整个天空。而盲人们错误的把部分象当作整个大象。说明他们都错误的把部分当作整体,那么他们有着怎样的区别。引入第一个知识点

1.整体和部分相互区别

(1)含义不同;

整体指事物的全局和发展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

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让学生了解张网捕雀典故

古代有个人在林中见到一张捕雀的大网,捕到的麻雀都是雀头钻进一个个网眼里,于是他回家用一截截短绳结成许多互不关联的像网眼一样的小绳圈来捕雀,结果一个雀也没有捕到。

学生探究活动:

单个网眼为什么捕不到雀而网能捕到呢?

师析:(1)因为他不懂得捕雀的网虽然由一个个网眼组成,但网中的网眼相互制约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因而使网在功能上具备了单个网眼所不具备的功能。这说明,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2)地位、作用、功能不同

出示钟和各个零部件,让学生说思考:钟表是由各个零部件组成,但任何一个零部件都不具有计时的功能。这说明了那些哲学道理?

2.(1)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整体由部分组成,整体功能的形成离不开部分原有的功能;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离开整体就不再具有部分的功能。

让学生分析,“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从而得出结论:

(2)二者相互

影响

整体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部分也影响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起决定作用。

再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讲述“三个老师偷油”的故事,得出方法论的启示,方法论的讲解,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和升华。

3、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1)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寻求最优目标

让学生再思考:我国为什么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

(2)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学习完整体和部分,让学生列举出整体和部分的例子,从而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二者的关系,老师再列举一个“地球,由地核、地幔、地壳三大部分的相互联系构成的系统”的例子,过渡到第二部分知识点,这是本课的难点,我采取学生探究,教师总结的方法,突破难点。

二、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由于之前已经讲过整体和部分的含义,所以系统和要素的含义,可直接给出。

1、系统和要素的含义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要素是组成一个整体而相互作用的部分

为突破难点,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讲述一个“一举而三役济”的故事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了一个“一举而三役济”的故事。宋真宗年间,一场大火把宫内楼台宫室烧成废墟。修复这些宫室楼台有三个困难:一是取土困难,路途遥远;二是运输困难,要运土及大批建筑材料;三是处理大量垃圾困难。面对这些困难,负责该工程的丁谓经过周密思考,首先下令把宫前的大街挖成大沟,就地取土烧砖。第二步把宫外的汴水引入大沟中,运进竹木等建筑材料。第三步,重建宫室楼台,工程完工后再把碎砖废土填入沟内,修复原来的大街。

学生探究活动:用哲学道理分析一举而三役济的意义?

多媒体显示:《一举而三役济》(内容见注4)

引导学生探究活动得出结论:

这个施工方案全面考虑了施工的各个环节及其相互联系,结构合理、关系顺畅,既节约了资源,又大大缩短了工期,实现了整体的最优目标。古人尚能如此,我们更应该自觉地优化结构、协调发展,争取系统目标的最优化。

2、系统的基本特征

系统观念为人们把握复杂事物提供了一系列科学方法和原则。

第一,整体性原则。

第二,有序性原则。

第三,优化原则。

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可以再调起高潮,让学生听一首歌曲,三个和尚挑水,让学生从愉快的歌声中,明白一个道理:

“三个和尚没水喝”,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数虽然多了,但没有形成合理的结构,不是相互支持,相互促进,而是相互制肘、相互消磨,结果各要素的力量或作用被内耗了,出现了1+1<2的效应。所以,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做到:

3、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的要求

(1)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巩固练习:以巩固知识为基础,培养能力为目标。

巩固新知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过程,这一阶段从时间上来看是学生注意力易分散,易疲劳的阶段。进行练习可重新唤起学生的注意力,练习的形式和内容可以多样化,但要以能提高学生技能、发展能力为目标。高中哲学常识的教学更要突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对社会政治经济等各种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

最后依据本课知识结构,回顾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并布置课后作业。

六、说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知道了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同时必须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明确了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要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处理问题。设计这课的意图是通过通俗易懂的典故、成语和材料,把抽象的哲学思想简单化,让学生能很容易就接受知识的目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渗透语文、历史、等学科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精心设置疑问,让学生根据事例得出结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思辨能力。

高中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跨越式跳高是《体育与健康》五年级第一学期教材,它把“健康第一”和“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终身体育的潜意识,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作为主要目标,为学生提供较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验主动参与并获得成功的乐趣。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跨越式跳高,要求学生学会助跑3~5步起跳,逐渐加速,借助冲力,迅速腾空,两腿依次跨越过杆。跨越式跳高是最简单的跳高技术,接近生活中跑与跨越的自然动作,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它不仅可以健体强身,还可以提高身体的灵敏性、协调性、柔韧性,使人轻盈娇健,既健身又健美。为了落实“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切实加强体育工作”的指示,结合三维健康观的要求,我把跨越跳高定为主教材,并将游戏引入课堂,为学生营造一个愉悦和谐的体育氛围,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创新体育锻炼方式,实现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助跑3~5步起跳,及两腿依次过杆的技术动作。

2、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探究力、表现力、创新力,发展学生的协调性、灵敏性和弹跳能力。

4、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会合作。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起跳时要求腿迈步要快,脚跟先着地,踝、膝、髋三关节超越肩关节,并充分蹬直,摆动的两臂和腿要积极配合起跳,腿的蹬地动作迅速有力,上下摆起,同时提肩,拔腰。学生在起跳时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起跳后身体往往向前冲而不是向上腾起,严重影响着跨越的高度,尤其以初学者为甚。根据以上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起跳,难点是助跑与起跳的相结合。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一)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以前已经学过多种方式的跳,具有了一定的跳跃能力。小学生善于模仿,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强,对跳高项目较有兴趣,这对实现教学目标极为有利。但小学生安全意识差,自我保护能力差,容易出现伤害事故。教师要加强安全教育,采取切实可行的安全防范措施。

(二)教法、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五年级学生的学情,我准备用激趣引入,引导探索,教师点拨示范,师生共同评价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则通过观察图片,内化图意,尝试探索,实践体验,小组交流的方法进行学习。

这样的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始终以浓厚的兴趣,极大的热情主动参与体育活动,能有效地革除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操练的传统教法的憋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新力。

三、学情分析

水平三的的学生自我意识有所发展,自尊心进一步增强,自主性要求日趋强烈,开始有独立见解,但缺少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且自觉性、主动性、持久性都较差,遇到困难和挫折,容易产生动摇。思维过程已能在表象和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抽象的分析与综合,比较能力也随之提高。在生理发育方面,速度、灵敏、柔韧等素质的最佳发展阶段快要过去,力量、耐力等素质的敏感期即将到来。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说出跨越式跳高的动作要领,85%的学生能自由选择高度跳过。

过程与方法:通过各种跳跃的练习,增强下肢力量,发展灵敏、速度、协调等身体素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练习中愿意说出内心想法并积极改正自身不足。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起跳和过杆技术。

难点:过杆时摆动腿内旋下压,过杆后起跳腿高抬外旋,动作协调。

六、教学方法

教法:讲解法、示范法、纠正错误。

学法:分组练习、合作学习。

七、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1、课堂常规:体委整队,报告人数,师生问好,教师简要介绍教学内容,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然后我会进行设疑导入通过复习田径基本常识,中国著名的田径世界冠军有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会说出110米栏冠军刘翔,进而引出田赛的世界冠军倪志钦,教师补充说明他也是我国第一个打破跳高世界纪录的人,他是采用俯卧式,顺势引出今天学习跳高中最基本的动作——跨越式跳高。

2、队列队形练习:进行原地转法练习。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

【教学意图】体育文化知识的补充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真正的做到身心结合,队列队形的练习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常规习惯,培养学生正确的身体形态、认真练习的态度和良好的组织纪律性。

(二)准备部分

1、游戏“担担跳”

方法:全班手拉手围成一个圆,先由班长手持竹竿有节奏的按照学生的队形画圆,学生尽量的往上跳,碰到哪位同学的脚换班长的位置,依次进行。

组织教学:圆形站立。

2、配乐韵律操:伸展运动、下蹲运动、体侧运动、体转运动、腹背运动、全身运动、跳跃运动、整理运动。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体操队形,教师边做示范,边提示动作要领,语言激励学生,及时表扬鼓励。

【教学意图】选用跳跃类的游戏即可充分利用器材,还能增加操的运动量,加强对下肢力量的锻炼,提高跳跃能力,为接下来学习跨越式跳高做铺垫。带有韵律节奏的动作还能降低肌肉的粘滞性,避免在练习中运动损伤,同时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以及自我表现意识,养成优美的身体形态。

(三)基本部分

1、助跑单脚起跳手触悬挂物练习

组织教学:学生分为四组,自由选择高度。

【教学意图】复习跳跃性的练习既能够使学生快速的进入到课堂节奏,也能够使学生的心率达到适合本堂课的练习,体现了课堂的连续性。

2、示范

提问:老师做示范的时候,过杆时摆动腿的姿势是什么?那么过杆后起跳腿的姿势又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摆动腿内旋下压,过杆后起跳腿高抬外旋。

3、讲解

动作要点:直线助跑有节奏;起跳快速且有力;摆腿内旋并下压;上体前倾转向杆;落地屈膝要缓冲。

【教学意图】示范可以让学生形成初步的.动作表象,之后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明确本节课学习的重难点,使得后续练习更具有针对性。

4、练习

(1)原地起跳摆动腿过高低杆练习。

组织教学:学生分为四组,每组成员轮流手持竹竿,手的远侧高于手的近侧,其他小组成员完成过杆练习,要求摆动腿尽量抬高

(2)原地起跳起跳腿过高低杆练习。

组织教学:学生分为四组,每组成员轮流手持竹竿,手的近侧高于手的远侧,其他小组成员完成过杆练习,要求起跳腿尽量抬高。

(3)近距离过低高度皮筋练习。

纠错:在刚刚的练习中老师可能发有多同学在过杆的时候有坐杆现象。所以教师提醒学生练习过程中要起跳充分,起跳腿用力起跳后摆动腿积极上抬,同学之间可以用“语言提示法”来互相提示。

【教学意图】根据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设置循序渐进的练习,逐渐的体会过杆的动作,便于教师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纠正。在学生初步掌握动作和了解正确动作的基础上,两人一组结伴练习相互观察对方的动作并纠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动作方法的记忆和理解。

(4)完整的过皮筋练习。

组织教学:四个不同的高度皮筋组成的正方形,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高度跳过,同时进行安全提示。

【教学意图】让学生自由选择充分的体现了以学生主体,把课堂交给学生,同时也是分层教学理念的体现,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5、检验—优生展示

组织教学:以体育小组为单位,自由选举两名代表进行展示,每组做完后采用不同形式进行评价。

【教学意图】在展示环节中让学生自由推选代表可以培养学生间团结互助的意识,同时更加突出我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该环节也能够检验我的教学成果。

(四)结束部分

1、放松活动—配乐放松操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体操队形。

要求:放松活动,身心充分放松。

2、课堂小结:教师总结学练情况,表扬先进,激励全体学生。

【教学意图】】师生听音乐进行放松活动,使课堂气氛轻松愉悦,也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使学生身心得到充分放松,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3、宣布下课、师生再见、回收器材。

【教学意图】培养学生的独立品质。

八、场地器材及预计负荷

场地器材:竹竿4根、橡皮筋4根、田径场、海绵包。

练习密度:33%—40%;平均心率:128—136次/分;运动强度:中等。

高中说课稿 篇3

一、说大纲要求

新课程标准和新大纲对高中语文阅读与鉴赏的介定与要求其中有以下几点。

1、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

2、注重个性化阅读,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3、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二、本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社版)第四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体裁是小说。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共编排了六个小说单元,其中第四册有三个单元为小说单元,本单元作为高中小说教学的起始单元,无疑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和鉴赏小说的习惯至关重要。

三、教学设想

1、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本文特点及本文在教材体系中所处地位,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

2、能力目标:结合社会环境分析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

3、情感目标:认识因循守旧的危害性及勇于改革创新的重要性。

《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语言浅易,情节简单,人物关系单纯,学生一拿到新教材就浏览一遍后,作为新授课再学时,已觉得兴味索然,但对于小说的内容及主题,却并不能准确深入地了解和把握。故本文的教学重难点为。

①理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②深入把握小说主题。

2、教法与学法

如何突破重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从学情出发,我考虑到高二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喜欢语文课上得有深度、有内涵。作为一节小说鉴赏课,既不能热热闹闹没内容,又应力避追求深度而显死板的偏颇。为此,我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法,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促进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为目的,尝试打破常规,力求创新,激发学生深入研读课文的兴趣。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还应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

四、教学程序

1、布置课前预习,印发预习材料。要求学生了解作家作品、写作背景,熟读课文,理清层次。

2、导入新课。

首先,在屏幕上打出“自杀?他杀?”先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紧接着用具有鼓动性的导语帮助学生进入情境:xx年夏季的一天,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在一所中学的男性职工宿舍里,发现一具中年男尸。据查,死者为该校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死因一直未明。一个世纪以后,xx年年初,某校高二某班学生特组成专案组,对这一事件进行立案深入调查。很多学生从小就想做警察,这无疑给了他们一次圆警察梦的机会,很容易就把学生引入到情境之中。

3、问题探究

把学生引入到情境之后,指出调查应涉及的几个方面:调查一:案发背景。调查二:现场勘查。调查三:本人档案资料。调查四:有关人士采访。通过这四个问题旨在探讨典型环境、典型人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要求学生四人组成一组,讨论决定该组选题。然后小组讨论交流,一人执笔,共同写出该项调查报告。考虑到调查三、调查四的可操作性。教师可以出示以下两份材料加以引导:

高中说课稿 篇4

一、 教材分析

(一)本框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框为高二哲学第四课的第一框,承担着与第二、第三课衔接的任务,是第二课和第三课所学知识的深化和延伸,也是整个辩证法知识的最后总结,因此,从理论上讲,该部分内容十分重要。

另外,由于本节课的内容中包含了丰富的方法论意义,对于学生正确地对待人生和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从现实角度讲,它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内容结构:

本框是按照什么是内外-内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内外因是任何起到这样的作用的逻辑组织教材的。

(三)教学目标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中,把政治课的教学目标定性为相互关联的三个层次,即知识、能力和觉悟。根据这一精神和本节课的具体内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针对学生学习哲学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为了落实双基我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目标有)识记两个基本概念:内因、外因。

理解一条基本原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掌握一种基本的工作方法:用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分析问题。

2、 能力目标:(新课标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学会学习,注重探究学习,结合本课实际,我着重培养学生的)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即"懂"和"信"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会"和"用".

3、觉悟目标:

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自身实际,学生成长中的内外因问题,主观努力与外部环境问题,顺境逆境问题等。切实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觉悟。

(四)教学重点

内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及其作用

之所以把它确立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因为搞好这一问题的教学,不仅可以为下一框,更重要的是为下册的教学奠定基础;它既是这一节课中所学内容的落脚点,也是培养学生觉悟的出发点,放在整个的哲学中,它也是支撑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基本原理之一;从学以致用,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来看,这一原理是对学生影响极大的基本观点。所以必须作为重点来处理。

(五)教学难点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之所以把它确定为教学难点,是因为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学生在理解这一问题时可能会存在许多的疑点,特别是人生前途命运的具体问题,疑点就更多。如果不突破这一难点,下一框关于正确对待主观努力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正确对待机遇等问题的教学,就比较难取得实际教育效果。

二、 学生分析

心理学研究表明:高二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从总体上看,正处于急剧发展、变化和成熟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但不成熟且在变化,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获得较好的统一。不进行积极的主动的思维活动,就不能有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和能力,也就难以从理性的高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三、教法

根据新课标强调师生共同参与课堂的建设,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因此我从学生身边是事例入手通过设计提问,创造氛围,启迪思维,层层设问,启发学生思考和归纳,运用各种具体形象的材料将抽象的哲学原理通过多媒体课件生动直观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四、学法

学习方法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俗话说: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作为一堂成功的教学课,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并熟练掌握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所学的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在学法指导中我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理论联系实际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既能从生活中感悟哲理,又会用哲理指导生活。

思维训练法——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过度到理性认识,由形象思维过度到抽象思维。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我首先荣幸邀请到衢州三中的一位老教师来到班级给学生简单介绍三中发展史。以此来导入。我认为这样用学生身边的真人真事来导入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体现了哲学从生活中来这一新课程理念。

2、讲述新课

(1)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老教师介绍完后,我紧接着问:我们衢州三中是在不断发展的,那么三中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呢?这里我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得出许多原因,这样也可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学习的能力。学生发言后我作适当的记录,并作相应的补充(教学、内部管理、区政府等)。然后我让学生区分哪些属于内部原因哪些属于外部原因。以此自然得出内因外因的概念和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2)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

在此基础上我跟踪提问:内外因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那它们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相同吗?这样可以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继续以三中的发展为例,并设置几个问题:学校是什么样性质的单位,它是朝什么方向发展的?为什么学校会有这样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这样层层设问能够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了让学生能够顺利回答,我给学生举了个企业的例子,并分析企业的性质和发展方向,通过这样的示范,让学生举一反三同样来说明学校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从而让学生得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又顺利突破了本框题的重点之一。

(3)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学生讨论过的基础上,我提出凝问,三中的要进一步发展除了教与学等内因,其他的一些外因又起什么作用呢?为了引导学生思考,我提示,三中的发展能离开区委区政府、区文教局等的支持吗?从而让学生得出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因为这是本课的又一重点内容,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明确这个"条件"的含义,作为学生帮助者的教师,我为学生准备了一则材料"桔生于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并附以地图说明,这样学生比较容易懂,我让学生通过自己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淮南淮北不同的气候条件,以及这些气候条件对橘子生长的作用,淮南气候条件适宜,长出的橘子又大又甜;淮北气候不适宜,长出的橘子又小又酸。从而得出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着加速或者延缓的作用。我认为这样通过和地理知识的结合让学生来分析外因的作用,既体现了学生主体性地位,又体现了文科综合的特点,并以此突破本节课的又一重点。

(4)外因是通过内因的来起作用的

明确了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后,此时学生也还是停留在知其然,但仍不知其所以然,既不知道外因是如何起作用的,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所在。为此我为学生选择了一副漫画:一个人想跳崖,但是又不敢跳,后来狮子的出现,这个人就跳过去。我让学生分析为什么刚开始在犹豫,后来又为什么跳过去了。说明外因是如何其作用的。学生分析后我总结:想条和不敢跳是内因的两个方面,开始时想跳这方面小于不敢跳,因此这个人处在犹豫阶段,既没跳;当他后面出现了一头狮子,既外因,狮子的出现加强了想跳这一方面,从而使想跳大于不想跳,于是这个人一跃而起。从而得出:外因是通过加强或削弱内部矛盾一方面的力量,使得内部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从而推动事物变化发展的。

这样通过漫画材料的分析既形象又直观且有趣味性,使学生学的快,达到轻松学习愉快学习的目的。而本节课难点也突破了。

至此课的内容上完,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这节课所学的知识,也为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我准备了一个思考题:让学生从内外因角度来谈谈神舟六号成功发射的原因。学生讨论发言后,我进行总结。

3、课堂小结

我用课件展示内容框架,总说分说一目了然。这样可以从整体上掌握本框内容

五、作业

为了培养学生运用哲学原理来指导生活,我为学生设计的课后作业是:通过分析上次阶段性考试成败的原因,谈谈如何为下次阶段性考试作准备。这样也体现了生活中的哲学这一理念。

六、板书设计

整堂课的板书,主要内容由课件展示,板书主要用于记录学生讨论的结果。

高中说课稿 篇5

一、指导思想:依据尊重差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的课程理念。结合学生表现出来的不同能力,通过不同难度栏架的设置,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找到练习的起点。结合分层递进的方式,使学生掌握连续跨过3~5个低栏练习的同时,建立起自信。培养学生不断进取、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

二、学情分析:1、跨栏跑单元教学预计6~7次课,本次课为第4次课。通过前几次课学习,2/3的同学能较顺利地完成跨栏步和起跑跨过第一栏。针对学生完成动作的不同情况,在自选练习起点掌握连续跨过3~5个低栏练习的基础上,采取分层递进组织方式,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练习的积极性。从而实现本次课的教学目标。

三、教材内容:连续跨过3~5个低栏 教学重点:跨栏步 教学难点:栏间跑节奏

四、教学目标:在前几节课学习的基础上,采取栏架不同难度的设置,通过多种诱导练习,使学生能基本掌握栏间跑的节奏、顺利完成50米跨栏跑。具体目标为:

1、在跨栏跑学习过程中,能说出并运用跨栏步和栏间跑的知识要点。建立完整技术概念;

2、结合栏架不同难度的设置,使75%~85%以上的学生基本掌握栏间跑的节奏。

3、在掌握连续跨过3~5个低栏动作的同时,使学生建立自信,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克服困难不断向新的目标挑战的优良品质。

五、教学程序:

1、队形队列与准备活动:

⑴队形队列:将学生分成四组,跑步——立定练习。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⑵准备活动:将学生分成四组,小组长带领各组自编徒手操6~8节、柔韧性练习、诱导与模仿练习等。为跨栏跑的学习做好准备。

2、技能学练:

学法:

⑴采用起跨腿、摆动腿、过栏角以及慢跑过3~5个低栏练习,复习改进跨栏步动作;

⑵通过起跑至第一栏以及跨过3~5个低栏,结合标记,使学生初步掌握起跑至第一栏与栏间跑结合动作。

组织:

⑶在栏架不同难度的A、B、C、D练习区,找到自己的练习起点,采用分层递进的方式,逐步掌握跨过3~5个低栏的技术。

教法:

⑷以小组学习为基础,在教师指导下,采用互教互学交流的方法,掌握与改进连续跨过3~5个低栏动作技术上的不足。

⑸结合各组掌握技术较好的学生示范。教师点评分析出动作的改进意见,达到共同完成本课预订的目标。

⑹在跨栏跑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寻找与把握时机,对学生进行勇敢顽强、克服困难、不断进取等优良品质的教育。

3、放松整理与讲评:

⑴放松整理:学生放松走成圆形,在教师语言提示下,采用肌肉放松与心理暗示调节情绪的方法,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⑵总结本课的学习情况,点评技术要点,布置课外作业,与学生一起清整场地器材。

六、本课特点:本课试图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结合学生练习中表现出来的不同能力,通过不同难度栏架的设置,建立A、B、C、D组递进的方式,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满足学生不断的获取知识与提高技能的需求,不断地寻找与把握时机,使学生在掌握连续跨过3~5个低栏练习的同时,建立起自信。培养学生不断进取、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从而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七、效果预计:

75%~85%以上的学生基本掌握栏间跑的节奏。在掌握连续跨过3~5个低栏动作的同时,使学生建立自信,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克服困难优良品质。

练习密度预计: 30%--35% 生理负荷预计: 135—145次/分

八、对于跨栏跑教材、教法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恳请各位领导、专家、同行们提出宝贵意见。

高中说课稿 篇6

【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主要研究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求法和实际应用,分两课时,这里是第一课时,它是在学生已经会求某些函数的最值,并且已经掌握了性质:“如果f(x)是闭区间[a,b]上的连续函数,那么f(x)在闭区间[a,b]上有最大值和最小值” ,以及会求可导函数的极值之后进行学习的,学好这一节,学生将会求更多的函数的最值,运用本节知识可以解决科技、经济、社会中的一些如何使成本最低、产量最高、效益最大等实际问题。这节课集中体现了数形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等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学好本节,对于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教学重点

会求闭区间上连续开区间上可导的函数的最值。 3。教学难点

高三年级学生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由于对求函数极值还不熟练,特别是对优化解题过程依据的理解会有较大的困难,所以这节课的难点是理解确定函数最值的方法。

4。教学关键

本节课突破难点的关键是:理解方程f′(x)=0的解,包含有指定区间内全部可能的极值点。

【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教材在高中数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制定本节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1)理解函数的最值与极值的区别和联系。

(2)进一步明确闭区间[a,b]上的连续函数f(x),在[a,b]上必有最大、最小值。 (3)掌握用导数法求上述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方法和步骤。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了解开区间内的连续函数或闭区间上的不连续函数不一定有最大、最小值。 (2)理解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最值存在的可能位置:极值点处或区间端点处。 (3)会求闭区间上连续,开区间内可导的函数的最大、最小值。 3。情感和价值目标

(1)认识事物之间的的区别和联系。

(2)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能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 (3)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理性精神。

【教法选择】

根据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认识论,知识是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而认识则是起源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数最大值、最小值求解的方法与步骤,并优化解题过程,让学生主动地获得知识,老师只是进行适当的引导,而不进行全部的灌输。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节课主要选择以合作探究式教学法组织教学。

【学法指导】

对于求函数的最值,高三学生已经具备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剩下的问题就是有没有一种更一般的方法,能运用于更多更复杂函数的求最值问题?教学设计中注意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得他们能积极主动地观察、分析、归纳,以形成认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充分发挥他们作为认知主体的作用。

【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大致按照“创设情境,铺垫导入——合作学习,探索新知——指导应用,鼓励创新——归纳小结,反馈回授”四个环节进行组织。

【教学设计说明】

上可导的连续函数的最值,这是导数作为数学工具的一个具体体现,整堂课对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以“是否存在?存在于哪里?怎么求?”为线索展开。

1。由于学生对极限和导数的知识学习还谈不上深入熟练,因此教学中从直观性和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中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体验和生活经验,遵循学生认知的心理规律,努力实现课程改革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

2。关于教学过程,对于本节课的重点:求闭区间上连续,开区间上可导的函数的最值的方法和一般步骤,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掌握。对于难点:求最值问题的优化方法及相关问题,层层递进逐步提出,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师生共同探究解决,知识的建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力性。

3。在教学手段上,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使得数学知识让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课堂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整合,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4。关于教学法,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主动愉快地学习,本节课始终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数学教学思想,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全过程中。

高中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是在第一框题的基础上,对“如何看待和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这个问题的进一步解答; 在强调尊重规律客观性的同时,又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为第五课的教学设下伏笔,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另外,本课内容具有十分广泛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意义,对于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有着非常直接、现实的指导作用,这些都使得本课的地位和作用显得尤为突出。

2、教学目标(知识、能力和觉悟相统一)

(1)知识目标:识记:运动的含义;相对静止的含义;规律的含义。

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运用:列举实际事例,说明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2)能力目标:

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与综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善于联系、联想的思考能力和辩证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分析问题,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意识,以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勇气和信心。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其确立依据

(1)重点及其确立依据: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是有规律的。

确立依据:唯物辨证的运动观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搞好这一问题的教学,可以为以后的教学奠定理论基础。

(2)难点及其确立依据: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确立依据:由于生活中的感性体验,学生容易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割离,不能看到它们的辩证关系。

二、学法教法

1、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但有待进一步提高。

这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多停留在感性阶段,缺乏理性的思考。因而我们要注意从现象入手,逐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全面分析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2、教学方法

新课程理念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决定了教学的主要特征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导。为给学生创造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我采用以下教法:

(1)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启迪思维。

(2)启发式教学法:循循引导,启发思维。

(3)师生合作教学法:师生合作,探究知识。

3、学法指导

(1)感悟学习法:引导学生欣赏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真理。

(2)探究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合作学习法:指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质疑和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流程

教学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步骤一:

导入新课

1、情境教学法

2、启发式教学法

1、(1)多媒体导入图片:“自然界的运动”、“人类社会的运动”、“思维运动”;

(2)设疑并引导学生讨论:我们周围的世界究竟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在观看

中感觉、

思考、

后讨论、

释疑

1、从现象到本质,激发学生的探究和求知欲;

2、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和表达能力;

3、导入新课题:物质是运动的;

4、知识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运动的含义;物质和运动关系的第一方面。

步骤二:

突破重点一: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1、情境教学法

2、自主探究学习

3、合作学习

(1)展示动画“刻舟求剑、惠能的仁者心动”;

(2)设疑并引导学生讨论:刻舟求剑者和惠能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上分别犯了什么错误?

欣赏动画

思考、

讨论、

释疑

1、锻炼学生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

2、知识目标:

(1)帮助学生掌握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2)反对两种错误倾向:①只承认物质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观点;②只承认运动否认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

步骤三:

化解难点: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1、情境教学法

2、合作教学法

3、自主探究学习法、

1、(1)展示图片“姑嫂塔、老君岩”;

(2)设疑并引导学生讨论:那些看起来屹立不动的建筑物,它们真的是不运动的吗?

2、(1)展示图片“刘德华”;

(2)设疑并引导学生讨论:人的一生从幼年到老年,是怎么体现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

3、请学生阅读书本“欧布里德”情景,然后思考其中的问题?并快速阅读相关链接

辨认

图片、

阅读、

思考、

讨论、

释疑

1、让学生在本地文化中探究哲理,丰富其文化知识和文化修养,形成关注实际的习惯;

2、锻炼学生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

3、知识目标:

(1)帮助学生掌握相对静止的两层含义。

(2)帮助学生掌握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3)反对两种错误的倾向:①只承认运动否认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②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观点。

步骤四:

突破重点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情景教学法、

2、合作探究学习法

3、感悟学习法

1、(1)回到刚开始展示的“人类社会的运动、自然界的运动、人的认识运动”图片;

(2)设疑并引导学生总结: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植物的生长规律、人认识运动的规律。

(3)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规律的普遍性

情感体验、

思考、

讨论、

释疑

1、前后呼应,让学生明确知识的联系性;

2、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系统理解的能力、综合的能力;

3、知识目标:帮助学生掌握规律的含义和特点。理解规律的普遍性

2、(1)展示图片:今非昔比的青海湖;

(2)设疑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青海湖今非昔比的原因。

1、感染学生的情绪,帮助学生树立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意识;

2、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知识目标:帮助学生明确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我们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3、(1)让学生展示课前收集来的人们人们认识和利用规律的事例如:三峡大坝的建成、胰岛素合成、卫星上天等。让学生举例分析我们不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表现,如:沙尘暴、洪水泛滥等。

(2)设疑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这些事例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1、用学生自己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树立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信心和勇气;

2、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和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

3、知识目标:

(1)帮助学生明确在规律的客观性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2)反对两种错误倾向:①规律是不可认识的不可知论;②人在规律的客观性面前无能为力的悲观主义。

步骤五:

课堂小结:

知识小结、

练习巩固

1、合作教学法,引导阅读和使用现有资料

2、感悟学习法,试题精讲

知识小结:内容见《新学案》

引导学生小结本框题知识

概括、

总结、

思考

分析、

释疑

1、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感悟,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意识;

2、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能力;

3、知识目标:帮助学生对本框题内容有个系统化认识。

练习巩固:

展示高考题(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转变,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并引导学生分析、解答练习题

1、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感悟,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意识;

2、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3、知识目标:进一步巩固课堂知识。

四、板书设计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运动的含义

2.物质与运动不可分

3.静止的含义

4.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

2.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3.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五、教学设计反思

通过教学把深奥的哲学道理具体化和形象化,培养了学生一定的理解、分析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但在课堂把握上有难度,时间分配应紧凑,并给与学生充分思考空间,这样才能达到较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