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自己的挫折承受力?

文学乐 人气:1.79W

在生活中受到挫折很正常,但是我们要经得起挫折的考验实际上讲究的就是我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了!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如何提高自己的挫折承受力的文章,欢迎阅读!

如何提高自己的挫折承受力?

  如何提高自己的挫折承受力?

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每个人都应正视挫折,自觉地同困难作斗争,提答案要点: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每个人都应正视挫折,自觉地同困难作斗争,提高自己的挫折承受力,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提高自己的挫折承受力:

(1)正确地对待挫折。

认知是影响挫折产生和挫折承受力的重要因素。要提高个体的挫折承受力,应正确认识挫折。挫折不可避免,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学习中随时准备迎接各种困难和失败。有了心理准备,就不会再挫折面前惊慌失措。

正确地认识挫折首先应该认识到挫折的两重性:即挫折一方面对人有消极的影响,如挫折会影响个体实现目标的积极性,降低个体的创造性思维水平,损害个体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也有积极的作用,如挫折能增强个体情绪反应的力量,增强个体的容忍力,提高个体对挫折的认识水平。因此,辩证地看待挫折的两面性, 就能够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促使挫折向积极方面转化的。

其次,还应学会对客观事物、挫折情境的正确认识。如有的学生因一次考试不及格就悲观失望,甚至自暴自弃。这种表现是由于他的错误认知导致的。人生的道路总是崎岖不平的,丰富多彩的,一次的失败并不能够代表他的全部,人生成才的道路、成功的机会是很多的,只要自己努力,就会有一个崭新的未来。我们正确地做法是,在遇到挫折后,冷静地分析自己的目标、方法、努力程度以及外在阻力等情况,找出挫折的真正原因。只有正视挫折,认真地汲取经验教训,才能最终战胜挫折。

(2)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

自己应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既不过分抬高自己也不贬低自己,既不自傲也不自卑。自傲会使自己制定的目标高于实际水平而导致挫折,自备会使自己缺乏面对困难的勇气,惧怕困难、逃避困难,或者陷入困境而不可自拔。

(3)恰当地运用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体处在挫折与冲突情境时解脱烦恼、减轻紧张以及恢复情绪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反应。当面临挫折时,出于自我保护本能,个体会自发地唤起心理防御机制,以减缓心理压力。心理防御机制有积极消极之分: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能使人表现出自信、进取的倾向,有助于个体战胜困难与挫折;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则使人表现出退缩、逃避的倾向,虽暂时缓解内心冲突但不利于个体长远发展。

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有以下几种:

转移,即把对某一方的情绪反应转向另一方;抵消,即以象征性的时间来抵消已经发生的事情,消除心理上的不适感;

补偿,即用各种方法来补偿因生理或心理缺陷而产生的不适感;

合理化,或称文饰作用,指个体无法达到目标或行为不符合规范时,用有利于自己的理由来为自己辩解,求得解脱和自慰;

压抑,即当个体的欲望无法满足或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时,可有意识地将其压抑、控制,并想办法延迟满足;

升华,即把被压抑的冲动或欲望永福和社会要求的建设性方式表达出来,或是把消极情绪所引发的力量转移到积极方面;

幽默,即当个人出于难堪境地适,以幽默的语言、开玩笑的方式来摆脱困境,或在无伤大雅的情况下,通过幽默间接表达意愿、解决问题;

投射,即把自己不喜欢的或不能接受的现实、观念等投射到他人身上,以减轻挫折感。

对待挫折,除了要有坚强的意志,努力克服困难外,还要建立并恰当使用有效的心理防御机制。

【拓展阅读】

  为什么向东飞比向西飞时差反应更严重?

时差应该是旅行中最讨人厌的事了。许多向东行的人又比往西走的更容易受时差影响。我们并不清楚为何这些人会有这种感受,不过科学家近来设计出一套模型,来模仿人体内专门计时的细胞,用数学说明为什么从西向东走造成的时差更难捱。这项研究也让我们更加了解该如何倒时差。

在人脑中央深处有个叫做下丘脑的部位(就在视神经交叉处正上方),人体自带的时钟就在这里运转。大约每隔24小时,2万个位于下丘脑“交叉上核”的特殊节律调节细胞就会同步一次,向身体其他部位发出信号,告知身体现在是白天还是黑夜。这些细胞知道该打什么信号,因为它们从环境中接收到光线刺激,明亮时就表示人该醒着,昏暗时就该睡觉。

然而,当我们跨过好几个时区,譬如从纽约飞到莫斯科的时候,这些自以为通晓例行公事的节律细胞就被打乱了,不知该怎么办才好。我们的身体也糊涂了,因为它想要对时,却不知道是什么时间。结果就导致了时差。

马里兰大学的物理学家米歇尔‧葛文(Michelle Girvan)参与了建构这套模型的工作,研究成果周二时在《混沌》(Chaos)期刊上发表。葛文表示,我们体内大部分内建时钟都稍微慢些,在没有持续稳定的光源信号时,比如跨时区旅行的时候,体内的节律细胞就会想让一天更长一些。

“这全是因为人体内建时钟的自然周期比24小时稍长一些,也就是说,在向西旅行、导致一天的长度拉长时,感觉会比向东旅行导致一天缩短时更好受一些。”

要解决时差问题,你可以让体内时钟尽快调整到与目的地的时间同步(有个智能应用可以帮忙)。所以研究人员建立了一个模型,将你的节律细胞、你对光线的敏感度、光线强度、跨越时区的多寡,以及我们稍稍失准的体内时钟全都纳入考虑。他们希望这个模型可以提供一个简洁的方式,来解释正常人的身体如何在没有外在干预的情况下,把时差倒回来。也就是说,我们在抵达与出发地相差3小时、6小时、9小时、12小时的目的地之后,不论旅程是向东或向西,身体节律细胞是如何根据新地点不同的光线信号(比如阳光、人造光,或云层筛落的黯淡光线)进行同步的。

这个模型证实了我们已知的事实:一般来说,向西飞行导致的时差会比向东飞行的时差更容易克服。但它也让我们了解到,有时跨度大的时差反而会比差距较小的时差更容易适应。

比方说,根据这个模型,在没有任何额外努力的情况下,要把向西跨越了9个时区的旅程造成的时差倒过来,需要大约8天的时间。不过要是你向东跨越了同样多的时区,想倒时差就得花至少13天。这比你环绕半个地球、跨越12个时区(大约是纽约到日本的距离)所需的恢复时间更长。

看懵了吗?从这个模型看得出来,你的身体在试着适应不同地方的新光线信号时也很懵。模型还显示出,一趟短于12小时、向东行的旅程,会比花费相同时间向西行更令人难受。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神经科学家戴维‧威许(David Welsh)说,时差的影响有多大,最终还取决于你是只早起的鸟儿还是夜猫子,“而大部分人都有点儿爱熬夜”。 威许研究身体节律细胞,不过他没有参与前述研究。

如果你要进行跨越好几个时区的旅行,比如从纽约到莫斯科,而你希望快点恢复正常感受,“你就要尽快去体验与新时区作息相符的外在刺激”,葛文说。对于夜猫子来说,这有时就意味着早点上床。